直击|美联储唯一“反对票”理事米兰纽约自辨:为何应更大幅降息
新浪财经 康路 发自纽约
上周,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 25 个基点,降至 4%–4.25% 区间,为自 2023 年初以来最低水平。在 12 位有投票权的理事中,史蒂夫·米兰是唯一主张更大幅度降息的人。他希望一次性降息 50 个基点,比委员会的共识更为激进。
美联储当前面临两难:通胀的阴影正在消退,但核心服务价格依然顽固。GDP增速稳健,却掩盖就业背后的结构性不平衡。降息过早可能重燃通胀,收紧过度又可能让劳动力市场快速降温。于是,共识成为防护网。而米兰的反对票指向了另一种可能,迫使市场重新预判前景,定价未来。
“80后”联储理事米兰是9月议息会议上唯一投下反对票的人。而且,他没有延续美联储惯例,在利率决议之后用书面陈述投反对票的理由。2025年9月22日,他走进纽约经济俱乐部,面对华尔街投资决策人们,用一整场演讲阐述他投下反对票的理论框架。
在演讲中,米兰认为,联邦基准利率应该在年底降到低于3%。他认为“中性利率”被普遍高估。尽管也有其他几位理事认为中性利率应低于3%,但米兰是唯一一位认为应该快速降息的人,“上半年数据表明动能放缓,若继续维持高利率,就业恢复可能停滞,产出缺口会扩大。”
市场正在重新评估美联储变量。黄金价格应声上涨,再创新高。2025 年以来,金价已上涨超过40%。

从“评论者”到“投票人”
直到不久前,42岁的米兰在美国政坛或主流学界都是个陌生名字。他既非在美国常青藤名校任教,也不是白宫常驻的政策老兵。在哈佛取得博士学位后,他更多在对冲基金与资管公司辗转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让他第一次进入政策核心。他加入财政部,协助设计《关怀法案》,亲历了宏观政策的操作,并建立了与白宫的初步联系。
在拜登就职后,离开财政部的米兰曾短暂回到市场,和在财政部结识的同僚丹尼尔·卡斯一同开设投资公司,后转而进入智库曼哈顿研究所撰写政策专栏。2024 年 2 月,他加入哈德逊湾资本管理公司。米兰在曼哈顿研究所和哈德逊湾资本管理公司撰写的一系列文章,形成了“米兰经济学”。
在“米兰经济学”的框架下,他认为,美联储一开始就并不独立,美联储应该积极和政府协调以改善货币政策结果。他提出一揽子美联储改革设想,包括调整理事和储备银行领导人任期、改变美联储理事结构、提高州一级问责制,同时建议将银行监管和危机应对等非货币职能从美联储中分离。2024年11月,他发表了41页的《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》。该报告提出以关税收入、资本流动再分配和国家储蓄重塑贸易平衡与产业结构,同时提出,美国应摆脱目前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。这篇雄文也让他得到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赏识。2024年底,他被提名出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(CEA)主席,从政策圈边缘的评论者,跃升为总统的首席经济参谋。
而如今,他又以理事身份坐到了美联储的决策桌旁,却并未辞去CEA主席职务,只是留职停薪。这也是1930以来第一位联邦雇员同时担任美联储理事,成为外界对其利益冲突的主要质疑点。
旋转门下的“双重身份”
在周一的纽约经济俱乐部演讲中,米兰回应了外界对其“双重身份”的质疑。他表示,总统从未直接指示他如何在美联储投票,“我会礼貌倾听并独立判断。他从未要求我按照特定方式投票。”但问题是,他在美联储投票所引用的数据,很多援引自CEA整理的数据。这意味着他的分析和结论与白宫的政策立场天然绑定。
在上周,米兰预测,年底前的三次联储会议总计应降息150个基点。
米兰解释称,这并非“恐慌信号”。他预计受到税改生效和贸易不确定性的消除,美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会更好。他表示,之所以认为美联储应该更快速降息,是因为“政策利率比中性高约200个基点,若持续过久会不必要地扼杀增长。我主张尽快回到中性,这不是恐慌,紧急降75个基点,才是恐慌。”
米兰也向质疑者发出邀请,称欢迎任何不同观点,也鼓励其他理事公开讨论政策路径。他表示,辩论是美联储保持可信度的必要条件。
问及第一次参加美联储议息会的体验,米兰表示,气氛友好,大家交流坦诚。但他同时表示,真正的说服常发生在会议间隔期,“所以我今天公开论证。移民和关税变化会降低中性利率,必须纳入政策考虑。”
“米兰经济学”与美联储的逻辑存在结构性张力。美联储依赖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全球资本信任,通过渐进调整利率,实现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。米兰在入主CEA前曾主张以关税、产业政策和资本回流改造供给侧,哪怕带来短期价格压力。
米兰的“自辨”在主流投资和学术圈的接受程度,仍待观察。曾担任美国财长和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直言:“他(米兰)不该愿意承担双重角色。如果真要留下,他应该在美联储里默默遵循共识,而不是大声宣扬白宫的观点。” 曾经担任CEA主席、现在也在哈佛任教的杰森·弗曼则提醒,美联储理事的交错任期,本来就是为了隔离政治周期,“如果成员觉得他只是总统的传声筒,就越不会把他的意见当回事。”
也有温和声音呼吁理性看待。资深经济学家、曾经担任桥水首席策略师的帕特森指出,米兰带来了不同的视角,这本身是好事。问题是,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政治化,不仅影响个人声誉,也可能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。
学生时代的哲学训练让米兰愿意挑战旧范式,而他在哈佛的论文导师、曾经在里根时期担任经济高参的“供应学派经济学之父”费尔德斯坦的言传身教,让他学会如何把复杂经济学翻译成议员和外界听得懂的语言。如今,他站在双重舞台上,一方面参与投票美联储的基准利率,另一方面继续保留与白宫团队的政策纽带。
米兰究竟会成为孤独的“少数派”,还是迫使美联储加快政策转向的关键推手,将成为未来几个月市场最为关注的悬念。
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